元邓文原 行书急就章卷 故宫博物院藏。 纵23.3厘米、横398.7厘米。
章草是早期的草书,每字独立不连写,保留了隶书中波磔的写法,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写。宋代黄伯思说:“凡草书分波磔者名‘章草’”。清段玉裁则说:“其各字不连绵者曰‘章草’,晋以下相连绵者曰‘今草’”。书史上史游、皇象的“急就章”、索靖的“出师颂”都是著名的章草作品。章草因其结体特征及带波磔的隶书笔法,使它具有高古、浑穆的气象。章草发展到隋、唐,已逐渐退出书坛,几成绝响。
然而到了元代,章草却有重新抬头的趋势,出现了好几位擅写章草的书家。究其原因,和赵孟頫提倡复古不无关系,“他以元人坚决摒弃唐宋,直追两晋,虽然不无偏颇,却是为元明书法开一风气”(陈振濂《历代书法欣赏》),赵孟頫精擅各体,章草为其一。元代的邓文原与赵孟頫、鲜于枢齐名,号称元三大家,邓文原尤以擅章草而闻名。明陶宗仪《书史会要》说:“邓文原正、行、草早法二王,后法李北海”,邓文原的生卒年几乎和赵孟頫一样,邓学二王甚至早于赵孟頫,但他还是和当时许多书家一样,受赵孟頫的影响很大,并有书迹可以佐证。比如他的楷书“题记”、行书尺椟“致景良郎中”都活脱脱地似赵书再现。
邓文原的章草“急就章卷”纸本,纵23.3厘米、横398.7厘米,藏故宫博物院。该卷是邓临吴皇象的章草“急就章”,皇象“急就章”结字工稳,法度森然,南朝宋羊欣说:“吴人皇象能草,世称沉著痛快”,将邓文原书与皇象书对比,可以看出邓基本上继承了皇象的优点,但少了一些皇象书中的古朴气息。邓书在笔法上也与皇象有所不同,邓书细笔与粗笔之间悬殊很大,某些笔画细如游丝,而捺笔又重又狠,出锋锐利尖刻,十分显眼。虽然此书为临皇象书,但和传为赵孟頫书“六体千字文”中的章草比较接近,体现了元代人的书写特点与风格,明代的宋克章草也基本沿袭了这条路子。倒是近、现代几位章草大家、尤其是沈曾植、王蘧常两位的章草超迈了元、明而直入晋、隋了。不过,这已是题外的话了。
邓文原(1258—1328)字善之,一字匪石,人称素履先生。四川绵州(今绵阳)人,其父早年避兵入杭,或称杭州人。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,人称邓文原为“邓巴西”。至元二十七年(1290)授杭州路儒学正,大德二年调崇德州学教授,后历任江浙儒学提举、江南浙西道、江东道肃政廉访使、集贤直学士、兼国子监祭酒。卒谥文肃,《元史》有传。著述有《巴西文集》、《内制集》、《素履斋稿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