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962175157
关注了解更多 |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
唐人明皇幸蜀图

 

 

 

 

【名称】《唐人明皇幸蜀图》        年代 唐代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 佚名

 

【规格】轴,绢本,55.9×81公分。    【原属】故宫博物院旧藏      【现藏】台北故宫博物院

 

 

该图在《石渠宝笈三编》著录为《宋人关山行旅》,乾隆题诗认为“此宋近乎唐”。后依近人考据,改名为《唐人明皇幸蜀图》。描写唐代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,兵陷长安,明皇(玄宗)幸蜀避乱。

 隋末唐初中土和西域、中亚间交通畅达,彼方盛产之石青、石绿颜料得以大量供应中原画家,唐代以降青绿山水大为流行。此一画法,到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,宋人青绿山水概分两类,一是继承唐人勾勒填色,一是综合水墨皴法薄罩青绿。元代赵孟頫复兴古法,略变宋人青绿山水,以符合文人趣味,对后世尤多启发。

 

画中山川树石以细劲线条勾勒,并以青绿赭石填染,不加皴斫,赋彩染色浓重,可见李思训和他儿子李昭道——李氏父子“金碧山水”一派遗风。右下角见一队人马出现於峰间峻谷狭径,正要踏入岸边林间空地,领队身著朱衣、骑三鬃马是为明皇,史载“出栈道飞仙岭下,乍见小桥,马惊不进”者,即是此景。中央绘商贾数人,据中峰松荫下,解鞍放骡,袒裼憩息。左方则绘行旅人物,或乘马牵驼,负荷绕行于蜿蜒栈道中。画面场景复杂而又具体入微,构图严整周密而又起伏错落,笔法工整精细,色彩绚丽缤纷而且沉着调和。

 

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,诗仙李白曾经如此赞叹蜀地(今四川)的景致。这幅《明皇幸蜀图》使我们得以想像那壮丽的山河。中唐时期,当唐玄宗正沉浸于长治久安之中,原本镇守在边疆的安禄山趁机造反,兵陷长安,迫使玄宗率领众人离开京城避难,一行人辗转跋涉,来到地势险峻的四川。

 

彷佛一场演出中的舞台剧,沿着画面下方的两座桥梁望去,蜿蜒的河谷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白云缭绕的天际,由此分割出三座壮丽的山峰。右侧的山岭间,身着红色衣袍的唐明皇骑在马上,领着一队骑旅自后走出,正待过桥;画面中段有一部分人马在山下的空地上歇息,而更前方的队伍则已深入左边的峡谷之中。

 

画家在描绘崇山峻岭时,以饱和不透明的青绿矿物性颜料层层叠染,然后再以清晰明确的墨线,勾画棱角分明的轮廓,营造出山石块面坚实的触感。浓郁艳丽的青绿敷彩,除了令人联想到大唐盛世的宫廷气势之外,同时也塑造了后人所谓“青绿山水”的典范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