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对于玉雕、核雕、刺绣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苏作工艺,金银丝镶嵌是个“大冷门”。这是因为在历史的传承中,金银丝镶嵌都是以成型的工艺品为母体做点缀,如扇子、文房四宝、台屏等,具有一定的依附性,从而遭致冷落。苏州“冯振兴”镶银坊的第三代传人,冯文祥、冯文寅兄弟半生倾注金银丝镶嵌工艺,不甘其为点缀,化点为面,让金银丝镶嵌工艺反客为主,大放异彩。
冯文寅回忆,小时候他们弟兄四个都跟着父亲学艺,如今只有他和大他8岁的二哥冯文祥两人全身心投入在银丝嵌手艺里。虽然传统手工艺难再恢复以往的风光,但兄弟两人却并没有就此消沉,而是在家传手艺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。
坚守在手艺台前的冯文祥、冯文寅兄弟俩
冯文寅的银丝嵌是家传手艺,最早是从爷爷开始的。“苏州有句老话叫‘做煞河沿街’,说的是河沿街上的手工艺最出名,其中有一家就是我爷爷的‘冯振兴’镶银坊,”这块招牌到如今已有120多年。 银丝嵌是将银丝压扁,再用锤子将其敲打嵌入在硬木上刻好的线条中,然后用砂纸打磨光滑,最后上漆。因为要确保嵌入后严丝合缝,因此银丝必须极细。这也就决定了银丝嵌只能勾勒出图案线条轮廓的局限性,比如树叶只能勾勒出线条和筋脉,书法作品只能用双钩技法。 冯文寅和二哥并没有被这种局限性所桎梏。从2008年开始,两人尝试着在硬木上嵌银片。先在银板和硬木上描出完全一样的图案,再分别刻出来,银板上阳刻,硬木上阴刻,但必须完全吻合,能够严丝合缝。刻好之后,用胶水将二者粘牢,再打磨上漆,兄弟俩给这套工艺取名“银片实填”。相比于简单的银丝嵌,“银片实填”使得两人的作品风格更加丰满。但也更加耗费精力,制作一个笔筒,就要耗费一个月的功夫。
这正是斩获江苏省艺博杯金奖的金银丝镶嵌扇屏《太平有象》。《太平有象》从设计到制作耗时三年。材料的选择繁多,金银丝,象牙,白玉,绿松石,玛瑙,珊瑚,蜜蜡,野牛角和螺钿等应有尽有;制作工艺复杂,金银丝镶嵌,银片实填,玉雕,牙雕,木雕,拉丝和大漆等无所不包。
檀扇欣赏